综合服务电话 :400-108-1900
您好,请 登录注册
您好, 请 登录注册
往期展览

党日活动新去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治淮精神陈列馆

发布时间 :2019-07-04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近一段时间以来,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段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治淮精神陈列馆内,前来学习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学习参观团有的来自淮河医院各个科室,有的来自河南大学各个职能部门和学院,还有的来自社会各界。




在淮河医院建院64周年之际,历经两个多月紧张的设计与布展,2019年3月5日,治淮精神陈列馆如期开馆,旨在弘扬“治淮精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450平方米的陈列馆内,近300张图片和50余件实物,展示了淮河历史上的灾害、新中国治淮的决心与决策、新中国伟大的治淮工程、淮河医院成立与发展壮大历程、践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健康中国等内容,通过传承和弘扬“治淮精神”,打造坚强的意识形态阵地,为学校和医院事业的发展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力量。



“治淮精神”

是医院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皖北,流入洪泽湖,然后向东南经过苏北的宝应、高邮、邵伯等湖泊,从长江入海。



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有1800多条大小支流蜿蜒密布其上,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沿岸人口6000多万,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占全国10%。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说。    

史上淮河是一条平静河流,沿岸人民曾用“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骄傲的赞颂自己的家乡。但因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史上多次南侵夺淮,河床年久失修,逐渐淤淀,造成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淮河流域“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饱受“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河不泛滥”之苦。

史载,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水灾350次。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15世纪每百年水灾75次;16世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450年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桀骜不驯的淮河,多灾多难,使流域人民几经洪魔蹂躏,留下难忘的悲怆记忆。



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毅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与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

卫生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增进民工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和如期完成任务起着很大的保证作用。新中国治淮卫生工作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和“少生病、不死亡”的工作目标。广大医务人员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政治热情,对人民极其负责的忘我精神,在流行病调查、卫生防疫、抗灾救治、医疗、保健、宣教、安抚等发面做出突出贡献。

随着治淮工程规模的扩大,民工防疫防病问题逐渐增多,工地医院和防疫部门难以满足工地卫生工作需要。河南省治淮指挥部决定在省会开封建立一所条件较好的永久性医院,负责各工地医院疑难病人会诊转治和工程结束期病人的善后医疗工作。



1955年3月5日,河南省淮河医院(院址定在现在的淮河医院南院区)正式成立,归属河南省治淮指挥部卫生处领导,负责全省施工工地疑难重症患者会诊,转运危重疑难病人救治,协助工地开展疾病防疫防治,开展巡回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坚持“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勤俭”的办院方针,充分发动群众,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千方百计让工地民工满意,体现党的温暖关怀。

医院先后易名为开封地区人民医院、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淮河医院。2000年7月,原开封医专、开封师专并入河南大学,组建新的河南大学,开封医专淮河医院一并并入,更名为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开启了崭新的发展历程。



建院64年来,浸润着“治淮精神“的丰富养分,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逐渐形成了“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淮医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从一所医护人员只有122人、床位仅有103张的工地医院,发展成为一所现有人员2170人、实际开放床位2700张,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治淮精神”与“河大精神”

一脉相承


“治淮精神”发源于淮河治理过程中,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河大精神”熔铸于百年办学历程中,一路风尘、一路浩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治淮精神”与“河大精神”一脉相承、互相映衬。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河两岸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矢志不移兴利除害,在历经10多年的努力下,终于根治了淮河水患,并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治淮精神”。



淮河医院秉承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在刚刚成立之初的困难时期,还是在迅猛发展的崭新时代,“治淮精神”都是其内在灵魂,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淮河医院在建院之初就确立了“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勤俭”的办院方针,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千方百计让工地民工满意,涌现出很多服务群众、爱护病患的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妇产科医生胡淑端为抢救新生窒息患儿,和患儿口对口吸羊水,挽救了新生儿幼小的生命。有护士用自己的乳汁喂病人的孩子,却让自己年仅半岁的孩子吃稀饭,如此三周,直到病人痊愈。



医护人员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技术:1957年完成第一例局麻下胃大部切除术;1958年在开封成功开展第一例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先天性支气管囊肿肺叶切除术;1959年开展第一例脾肾静脉分流术,距国内第一例手术相差仅5年;1959年开展第一例心包剥脱术;1960年开展第一例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在全国首次为一例三岁半儿童成功实施结肠代食管术,这种手术方式被编入全国医学大专教材,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1956年,河南省表彰600名水利先进生产者和30个先进集体单位。淮河医院的夏本兴、刘嘉颖、吴博亚、王德荣四名同志荣获全省水利先进生产者称号;淮河医院传染科荣获先进集体单位称号。

成立64年来,淮河医院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援外、援疆、援藏以及历次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出色。

建院以来,淮河医院共派出30人次赴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开展医疗工作,在受援国流汗出力,救死扶伤,传授技术,不辱使命,为国增光。



1978年至1980年,淮河医院医生娄毓参加中国第一批援赞医疗队。在赞比亚期间,其国内战争不断,娄毓因战场救援曾断两根肋骨,但她仍坚持工作。



1977年5月~1979年6月,眼科医师赵文慧随河南第一批援藏医疗队赴藏,在山南地区工作。虽然在骑马巡诊时多次摔伤,但赵文慧仍然坚持为西藏群众巡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接到救灾命令后,淮河医院立即组建医疗队奔赴四川。他们在救灾现场组建临时党支部,队员周杨等在现场写下了入党申请书。队长李铁强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参加过的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次组织生活。”



2013年4月14日,开封确诊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危重病例。病人病情一波三折,时任呼吸内科主任的张祎捷在省专家的协助下,带领救治组医护人员历经29个日夜,严密监护和抢救病人,最终战胜病魔,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传承弘扬“治淮精神”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委在医院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确保组织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进医院事业发展的高质量。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一路同“治淮精神”相伴随行。对于医院的光明前景,院党委书记刘志勇、院长张祎捷表示充满信心。他们表示,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医院发展同样进入了战略发展新时期。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医院全体干部职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树立医学学科命运共同体意识,投入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中原的伟大事业中,为把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建设成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型医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