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病理标本需要固定?
上次我们知道了一份病理报告出具前要经过很多环节,也都理解了病理报告不是即送即出,需要耐心等待。(点击回顾)今天我们继续解答大家对于病理标本的疑问。
大家都知道,一块肉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变质。这是因为组织离体后,供应组织的血液消失,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停止,组织细胞缺氧失去活性,细胞内溶酶体膜的结构受到破坏,释放出各种水解酶,使组织细胞结构破坏,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糖蛋白等化合物降解。肉变质,就是细菌降解加组织自溶水解的结果。
病理标本也是从人体上取下的一块“肉”,怎么能够让标本不变质,就要说到病理检验中一个关键环节——固定!
1.为了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
2. 防止细胞内水解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使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抗原、脂肪、碳水化合物或糖类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原有的结构与生活时相仿。
3.使组织和细胞内的抗原蛋白凝固并能够在特定的位置保留而不向周围扩散。
4.使细胞内各成分沉淀及凝固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造成光学上的差异,从而使得在生活情况下原来看不清的结构变得清晰可见,便于染色后镜下观察。
5.组织固定后,具有硬化作用,增加了组织的韧性,有利于取材。
6.对某些具有传染性的标本,通过彻底固定能防止疾病的传播扩散。
组织一经离体,越早固定越好。大标本要剖开固定,以防组织块过大导致固定液浸透不够及时,组织中心部发生自溶。对于不同类型并有特殊要求的组织,要适当合理的选择特殊的固定液。
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染色,像粘液,糖原,脂类离体后都需要尽快固定。特别是某些酶的染色,固定最好在组织离体后30秒至1分钟,离体时间过长,这些酶就会被水解掉。
上图显示:组织固定及时有效,染色清晰、定位准确。
其简单的定义是,保持细胞、组织的固有形态和结构,使之尽量保持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变,便于染色后常规诊断。
左图:组织固定良好,结构完整。
右图:组织固定不良,组织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在组织处理过程中缺失。
固定的作用不仅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尽量减少或终止外源性酶和内源性酶的反应;防止细胞的自溶,以免使抗原扩散至组织间质;不但要使抗原不导致失活,而且不使抗原发生弥散的现象,才能在免疫组化染色时,不产生过深的背景,影响对阳性物的判断。
需要做免疫组化或分子病理的标本,从标本离体至组织脱水开始,总固定时间一般不要超过48小时,同时也不要少于24小时。
在组织病理学中,不管是组织切片乃至电镜还是大体标本的保存,都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固定。良好的固定是制作优秀病理切片的基础,也是特殊染色、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方法赖以成功的基础。因此,在病理技术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组织的固定。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策划制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本文编辑:杨昕昕
图文校验:朱萌萌
责编:吴行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