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请注意,细思极恐的小息肉『研之有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作为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的高地、医学领域的排头兵,在研究前沿、高精尖技术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担当。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创新展示医学科普知识,特推出『医生说』衍生栏目『研之有理』,以挖掘和培养具有一定科普传播能力的研究生为宗旨,搭建医学研究生学习交流、展示和讲解科普知识的平台为目标,提升医学研究生传播科普、志愿科普的意识能力,集中展现淮医研究生和导师的风采与风貌。
57岁的王先生两个月前出现了腹痛,吃过饭后症状加重,排便后可缓解,在当地医院肠镜检查时发现“距肛缘约15cm处可见一枚约2.0cm大小亚蒂分页状息肉”,遂来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王先生接受了内镜下直肠黏膜剥离术,病理送检结果回示:(升结肠)传统锯齿状腺瘤;(直肠)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变并癌变,断端未见癌。
息肉竟然已经发生了癌变!但幸运的是发现及时,属于癌症早期阶段,现只需要定期复查,如果再出现息肉,进行切除即可。
这个案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结肠息肉,但相信大家仍然存在许多疑问。我们将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结肠息肉是在结肠或直肠内膜形成的细胞小团块。
大多数结肠息肉无害,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结肠息肉可能发展为结肠癌。如果结肠癌发现时已至晚期,可能致命。
任何人都可能形成结肠息肉,年龄在50 岁以上、超重或吸烟的人患病风险更高。如果有结肠息肉或结肠癌的个人或家族病史,风险也比较高。
结肠息肉通常不会引起症状,定期进行筛查非常重要,因为早期发现的结肠息肉通常可以安全彻底地切除。
结肠癌的最佳预防方法是定期筛查并切除息肉。
结肠息肉可根据它们的形态和组织特征进行不同的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肠息肉分类:
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结肠息肉类型,它们有潜在的癌变风险。根据形态学特征,腺瘤性息肉可以分为三个亚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大多数结肠癌的发展遵循腺瘤—癌的演变,故腺瘤性息肉又称癌前息肉,这一过程可长达 5-10 年,为临床干预留下了相当大的时间。
高级别结肠腺瘤,这是一种腺瘤性息肉,其细胞异常程度较高,有更高的癌变风险。
低级别结肠腺瘤,这是一种腺瘤性息肉,其细胞异常程度较低,癌变风险相对较低。
错构瘤,错构瘤是一种非癌性息肉,通常与基因突变有关。
炎症性息肉,这些息肉通常是由于结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引起的,一般不具有癌变风险。
治疗方式有息肉切除、电凝术或烧灼术、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药物治疗、随访监测等。
我院消化内科专家为王先生采取的治疗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操作的医疗程序,用于治疗结肠和胃黏膜下的息肉、肿瘤或其他异常黏膜病变。
在手术前患者会接受静脉麻醉,以确保感到舒适和无痛。麻醉后,医生会将柔软的内窥镜通过直肠进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窥镜上有一小摄像头,医生可以使用放大镜头或染色剂更清晰地观察胃肠道。
结肠息肉的症状因其类型、大小和位置而异,大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在行肠镜检查时才会发现息肉。但有些结肠息肉患者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便血、腹痛和不适、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肠梗阻、贫血、里急后重(感觉未排尽的便意)等。
结直肠癌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医疗卫生问题,是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大多数患者有症状的时候,约60%-70%的已经进入晚期。现在普遍认为结肠癌大多数是由腺瘤演变而来的,当腺瘤较大或多发时,后续发展成癌症的风险越高。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的人更易发生结直肠腺瘤,而且在腺瘤形成的早期阶段影响更为重要,这与这类人群更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一致的。一些患有高危腺瘤的患者完成腺瘤切除术后1年进行随访发现这些患者结直肠癌的检出率较低。腺瘤性息肉在结肠息肉占了很大比例,可达到70%以上,而且很多患者不止一个息肉,所以开展对腺瘤性息肉的早期诊断是非常迫切的,对结直肠癌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胃、肠镜检查可用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监测胃肠道相关疾病,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成功率,同时降低了胃肠道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责编:吴行 编辑:白卓蕊 朱萌萌 校对: 陈聪 朱桓均 孙瑜杰
声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官方微信刊载此文、使用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是出于扩散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不明确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