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新中国治淮光荣历史
从1194年至1855年的661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 268次,平均约2.5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灾害;从1855年至1949年的94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48次,平均约2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涝灾害。每次洪水泛滥,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城镇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数干万,成干上万的人流离失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关心淮河的治理。毛泽东主席于 1951年为治准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开始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在中游修建蓄洪工程,在下游扩大水道。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5700多座。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准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199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明确以泄为主,基本完成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19项治准骨干工程建设任务,再次掀起治淮高潮。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组织制定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38项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治水兴水的重要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同样,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非常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在党的卫生方针指引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顺应民众关切,对“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本色。
真实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新中国治淮的光荣历史,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治水,无私奉献;注重质量,讲究科学”的治淮精神和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鼓舞干事创业斗志,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本色,用先进文化筑牢意识形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