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声丨治淮精神 · 薪火相传
传递治淮初心,继承时代精神 | 第138期
点击收听
作者:陶祚临丨河南工业大学 学生
为你朗读:陈煜夫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学生
晚上好,这里是淮医人文之声,我见过最美的风景,是他们的眼睛,里面藏有星河万顷;我听过最动人的声音,是他们的宣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的勇敢无畏成为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大家将听到的是陶祚临同学的故事——《淮医伴我成长》~
我叫陶祚临,是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一的学生,淮河医院,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无比熟悉的地方。自我有记忆以来,无论大病还是小病,几乎都在这里得到治愈。我在这里经受过病痛的折磨,也在这里因恢复健康而欢欣鼓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淮医陪我一路走来,见证着我的成长,我对它有着不可言说的深厚感情。
在21世纪10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季,江城武汉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骤然被按下暂停键。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都倍感茫然,而在同一时刻,我的婶婶王雪艳作为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感控管理科副科长,成为了一名援鄂医疗队队员,淮医人毅然承担起了作为医者的责任与担当,背上行囊毫不迟疑地奔赴抗疫一线。临行前,婶婶对我说:“我到了武汉那边就该忙起来了,到时候啊你帮忙看着点小诚”。我连忙点头应声,看着婶婶跟随援鄂医疗队越走越远的身影,我心里顿时五味杂陈。
我作为援鄂人员家属,留守开封。在负责监督堂弟学习的同时。我也时刻关注着淮医援鄂医疗队的动态,通过淮医公众号,我了解到了淮医战士们在武汉支援时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不由为之动容。从开封到武汉,他们一路南下跨越了五百多公里,临行前按下的红指印是他们不悔的宣言。他们作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奔赴一线,面对未知的情况也没有退缩,努力在摸索中找准了脚步。我看到过他们卸下口罩布满斑驳勒痕的脸,也看到过他们俯下身来,精心照顾病人的模样。我倾听过他们在目睹病人逝去时的难过悲伤,也倾听过他们在送康复病人出院时的喜悦与自豪,我领略过他们卸下防护服时的疲惫,也领略过他们在彻底脱下隔离衣时的骄傲。六十天前,他们在众人的加油声中奔赴武汉抗疫,六十天后,他们又在欢呼中以英雄的姿态归来。
为了能把他们的故事完整保存下来,我决定做一个记录视频,为搜寻与他们有关的抗疫素材,我翻阅着淮医公众号一点一点的摘取。我几经辗转,联系到了我的老师我的同窗我的师哥师姐,请他们帮忙,终于,在连续几天马不停蹄的忙碌下,我如愿以偿地完成了这个视频。我知道,我所能做的与前线医护人员的付出相比微不足道,但是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来传递一些正能量,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到淮医人身上的温暖与坚韧!
从2003年的抗击非典前沿,到2008年的汶川救灾一线,从之前的跨国援非再到如今的驰援荆楚…凡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我始终能看到淮医人的身影。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那颗热忱的心却始终不变。淮医人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他们敢为人先的治淮精神,更是传递着一种甘于奉献的无畏。而我作为一名初入大学的青年人,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尽微末之力,以青春热血报效祖国。
淮医精神,已融入我的血脉
传承治淮精神,不忘初心使命
淮医人的家国情怀
▎治淮精神·薪火相传
我见证过黑夜明亮的闪电和悬崖边上怒放的雪莲。他们用万箭齐发前赴后继的感动汇聚成永远奔腾不熄的火焰。风雨中的泪,是为胜利而颂歌,我在平凡世界中,铭记着不平凡的感动!淮医人,我们的榜样!
▎关于朗读者
陈煜夫
我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陈煜夫,看了陶祚临同学的文章之后深受感动。疫情当前,他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同时作为援鄂医疗队家属,用自己的专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记录着援鄂医疗队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成为了家庭的坚实后盾,淮医作为伴他成长,救治他的医院,他选择了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进行感恩和回报,真的不由得让人为之动容,同时也让人敬佩淮医人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虽然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放松,相信我们最后一定能完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