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服务电话 :400-108-1900
您好,请 登录注册
您好, 请 登录注册

人文之声丨以赤子之心 · 彰显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 :2020-04-02
手机阅览本篇文章
AA


“90后”党员,不负青春之名,永怀赤子之心| 第137期



点击收听


作者:董凯丨援鄂医疗队队员

为你朗读:张泽宇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学生



大家好,这里是淮医人文之声,我是朗读者张泽宇,鲁迅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但这座山终有一天会被无畏的勇者推翻。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总有人会不惧困难,在风雨中为我们撑起生命之伞。今天大家将听到的是援鄂医疗队董凯的故事——《我与武汉共同走过的61天》~


今天是2020年3月30号,是我从武汉回来的第五天了。当我坐在隔离酒店窗边,看到明媚的阳光洋洋洒洒地落在我身上时,才终于有了点回家的真实感。过去在武汉的两个月真是恍如梦一般,我的思绪不由回到了两个月前…


自1月20号钟院士确认新冠肺炎人传人开始,我就做好了随时待命的准备。当得知河南省成立首批援鄂医疗队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临行前我去了趟父母家,当听到我说准备去武汉支援抗疫后。母亲担心的说:“我看新闻上说了,这病毒传染性很厉害”。“没事儿,我会做好防护的。倒是你们,这段时间可别出去了,好好在家待着吧。”我尽量表现出轻松的样子,好让他们安心。在告别父母的第二天,我跟随医疗队踏上了去往武汉的列车。


我们在第二天晚上7点到达武汉后,紧接着就开展了救治工作。我们主要接管武汉第四医院三个病区。还记得第一次来到病区,即使我穿了厚厚的防护服和隔离衣,依然感到忐忑不安。满屋子的病人,压抑的气氛,仿佛每个人都被装进了一个沉默的匣子里,这场景带给我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那时由于我还不熟悉情况,整体感觉都很茫然。所幸到后来摸索熟悉后,已经完全适应工作的强度。连续好几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便成为了我们的常态,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在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那种感觉我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可能大家都知道长时间穿防护服会闷热、呼吸困难,但是却不知道闷热湿透后的阴冷,但当我们看到患者渴望被救治的眼神,当经历过患者“瞬间”离开的心痛。那一刻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像我们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2月19号那天,我们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写信的人是刚治愈出院的王奶奶,这位已有73岁高龄的患者,给我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还记得王奶奶刚来的时候病情较重,用高流量吸氧。也不和大家多交流,饿了,胸闷加重也不言语。刚开始我跟她说话,她总是摆摆手。后来我注意到了她的不适,多次主动与她交流。慢慢的,王奶奶才开始表达自己的不适。为了改善她的缺氧状况,我会根据她的情况调整氧流量。在了解完她焦虑抑郁的心态后,我会时不时的跟她聊天,也会讲一些故事来鼓励她。渐渐的,王奶奶开始配合口服药物治疗,也从高流量吸氧改成了普通吸氧。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看她,她正站在床旁晒太阳,她转身看着我说:“小董,我觉得自己好多了,我想去方舱医院,把医疗资源留给其他更需要的病人”。那一瞬间,我心里特别的酸涩,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我慢慢地说:“王奶奶,你安心养病吧,很快就能彻底好起来了”。在经过后续又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王奶奶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达到了出院标准。那天,王奶奶执意要拉着我们站在医院门前合影留念,那充满希望的笑脸,是鼓励这我们一路走来最大的动力。


我们从初来时的慌乱迷茫,到救治病人时的有条不紊,再到完成任务撤离时的依依不舍。这一切的一切,包含着无尽的艰辛与困难。但所幸,终不负所托。我们完成了任务,也为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坚持,离不开我们每位淮医人的努力。我为我们的凝聚力而感到深深的骄傲与自豪!





淮医·力量

用责任和担当彰显淮医精神


青春一代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加油,淮医人




胜利的背后,是一片赤子之心

字里行间,家国情怀



▎赤子之心·可越山海


在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在世上没有万里星河,只有无数人将同一份微光汇聚在一起;在 世上从没有无所不能的超人,但却有无畏的勇者冲在前线。当苦难压下来的藤蔓历经风雨,终于结出了胜利的硕果。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那背后堆积的磨难与艰辛。我们每个人都将 铭记,在那春花烂漫处,洒满了爱与希望的种子…



▎关于朗读者



张泽宇


我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2016级学生张泽宇,看了董凯的故事,深受感动,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医疗工作者的故事,真实、残酷却也充满希望;随着疫情的好转,医疗队陆续从一线安全撤离,终于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由衷的向你们致敬!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