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无小事,警惕不寻常的“心动时刻”
▎本期科普作者:同心·知联健康科普工作室成员
大家好
这里是『医生说』
王先生和家人在饭馆聚餐时
突然夹菜的右手掉落在餐盘上
眼睛凝视上方,不能说话,身体向邻座的家人倾倒
大伙儿在慌乱之中,迅速把王先生送到医院救治
经诊治王先生这次得的是脑栓塞
脑血管并没有发现什么病变
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病的根源在心脏
心房颤动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
栓子脱落随血流至脑血管使脑血管急性堵塞
追问病史时,王先生突然想到半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检查出有心房颤动,但由于毫无不适,就未听从体检人员的就医建议。没想到,这不痛不痒的心房颤动会导致这么大的麻烦。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通俗来说就是心房跳的不规律了,是指心房(主要是左心房)乱发指令,导致心房各部分的心肌“各自为政”,杂乱无章的自行收缩,每分钟可以快到350-600次,而且毫无规律可言,进而可能影响整个心脏的正常跳动。房颤时,节律绝对不整齐,心室率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也可以<100次/分。房颤可以是间断发作的,也可以呈慢性病程。
房颤这种疾病很常见,在成年人当中患病率大概是1%,它和年龄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老年人当中特别常见,但现在由于大多数年轻人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房颤患病逐渐年轻化。
据《柳叶刀》子刊2022年发布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近2000万,由于约1/3的患者因症状不明显,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数字。受人口老龄化影响,预计未来患者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
大多数患者有心悸、气短、胸闷、疲乏、晕厥等症状,但也有很多房颤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可能是在体检心电图中发现房颤,也可能是因其他疾病住院时发现的房颤。
房颤最严重的危害就是血栓形成与栓塞。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流到全身各处,流至脑动脉,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流到肢体动脉,导致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倍左右,据统计,20%左右的脑卒中是由房颤所导致。
房颤除了会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还会导致心力衰竭、痴呆、生活质量下降等危害。
由于无症状性房颤发病隐匿,发作和持续时间难以确定,常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研究表明,无症状性房颤心血管死亡率可能高于症状性房颤患者。因此,房颤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1、早期房颤筛查
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如高龄、心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结构性心脏病、接受过心脏手术、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和特殊职业人群(职业运动员)等应进行早期筛查。可通过心电图、可植入设备、植入式心电监测仪、手持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的等方式监测。
2、改善不规律的生活方式
①吸烟:吸烟者患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51%。尽管房颤的风险仍然高于非吸烟者,但戒烟后这种情况显著下降,所以戒烟永远不会太晚。
②饮酒:饮酒与心房颤动风险之间有很强的联系,饮酒量越高,心房颤动的风险越高。酗酒是许多年轻心房颤动患者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避免不健康的饮酒,有些人可以预防心房颤动。
③睡眠和情绪:失眠增加房颤发生风险,而且夜间睡眠中断可使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33%,提示保证良好的睡眠可减少房颤的发生。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值夜班可使房颤发生增加16%。睡眠时间过长(>8h)或过短(<6h)均增加房颤发生风险。负面情绪与心房颤动风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会显著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患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产生负面情绪(愤怒、压力、急躁、焦虑)可使心房颤动的频率增加 3~6倍。快乐的情绪和幸福感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相当大的保护。心房颤动的发作经常引起患者的恐慌和焦虑。
④运动:适量运动可有效预防心房颤动。大多数运动对预防心房颤动是有用的,例如跑步、游泳、打篮球等,所有这些都值得推广。然而,马拉松和职业运动员训练等极端激烈的运动实际上会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⑤控制体重:肥胖可增加房颤患病风险,且与房颤的进展密切相关。推荐BMI>30kg/m2的患者控制体重,以减少房颤发生风险,房颤患者应尽可能将BMI控制在27kg/m2以下。
3、控制慢性疾病
要控制好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水平,使血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减少血压的波动。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控制饮食、药物等方法使血糖达标。冠心病患者要控制好血脂水平,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衰患者积极控制心衰。如果有严重心脏瓣膜病的患者,需要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王先生住院评估了病情,进行了正规的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及脑栓塞,择期行射频消融术终止了房颤,开始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改变了以前不良的生活习惯。房颤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心脏无小事,千万要重视!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责编:吴行 编辑:杨昕昕 朱萌萌 校对:陈聪 朱桓均
声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官方微信刊载此文、使用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是出于扩散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不明确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