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心室电风暴,到底是什么?
▎本期科普作者??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刘枫
大家好
这里是『医生说』
李大爷是一名肥厚性心肌病患者
近期出现腹泻后突发晕厥、意识丧失
入院后提示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经过多次电复律、镇静、气管插管后
仍反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下仍反复发作
进行了多次心肺复苏、电除颤
重症医学科医生告诉我们
原来李大爷出现了心室电风暴
这是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害怕的疾病
也是引起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
心室电风暴是指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心律失常。标准临床定义是24小时内,3次或3次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室速/室颤),每次间隔5分钟以上,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等治疗的急性危重性症候群。电风暴代表医疗紧急情况,预示着死亡风险的增加,需要多模式的治疗方法。
心室电风暴通常发生在有潜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最常见原因为冠心病,心肌病;当然,它也可发生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重症胰腺炎、嗜铬细胞瘤危象、急性肾衰竭)、遗传性通道病患者(例如,长QT、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能多形性室速)及ICD植入。除此之外,药物中毒、围手术期和某些创伤性临床诊治操作和试验时也会发生医源性电风暴。
心室电风暴通常起病急、发病时间不固定、病情较为凶险、急剧恶化。发作性晕厥是其特征性表现,晕厥前后常伴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抽搐、紫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心脏停搏和死亡,发作期间可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血压增高、呼吸频速及心率加快等,多不能自行终止,常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不佳,需要电复律或电除颤。
心室电风暴发生时心电图主要表现多为单形室速、多形室速、室颤等,其中大部分为单形室速,其次是室颤,多形室速最少见。室速频率极快,一般在250-350次/分左右,心室节律不规则。需要注意的是,既往有过室速、室颤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电风暴。
经过重症医学科刘枫副主任医师团队多番努力,李大爷的病情终于稳定。考虑到患者存在肥厚性心肌病这一不能纠正的病因后,将李大爷转入心内科。心内科张韩副主任医师进行了多方评估和分析,判断李大爷随时可能再发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风险,建议给予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下简称“SICD”)。
经过与患者和家属的充分沟通,张韩副主任医师团队在全麻下为李大爷行心脏除颤器植入术。术中引导除颤电极于皮下,用导引针导引除颤电极于深筋膜层至胸骨上窝位置。手术历时50分钟顺利结束,术后安返病房。
经过几天的康复治疗,李大爷再也没有出现胸闷憋气,再也不会担心自己会不省人事,最关键一点是,这个心脏除颤器只是放在皮下,并不是在心脏里,极大减少了安全隐患。
从治疗心室电风暴的手段来看如果病人不能纠正者,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下简称“ICD”)是预防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ICD是一种能识别并及时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子装置, 用于感知患者的心律,并发放相应的治疗。ICD目前分为静脉ICD和皮下ICD,静脉ICD的脉冲发生器在肌层和筋膜层之间,而电极在心腔内;而皮下ICD的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都在肌层和筋膜层之间。
静脉ICD模型
皮下ICD安装示意图
SICD电极的结构和静脉ICD不同,因其不需要经静脉植入心腔,因而不需要制造成中空结构,提供了更好的强度。SICD电极植入后和周围环境接触很少,因而远期故障发生率较传统ICD也要低。
SICD对于具有ICD植入指征,无需起搏治疗,无需心室同步化治疗,尤其伴有心脏解剖结构的异常,导致静脉穿刺困难,或既往感染,导致入路静脉闭塞的患者,具有强指征。
SICD是临床医学的一项重大进步,为具有ICD植入指征而传统静脉ICD植入困难患者提供了可行选择。当然SICD仍有其不足,如体积大、电池使用年限短等,随着技术的进步,SICD尺寸进一步缩小、电池使用年限进一步延长,可使植入更加容易,避免频繁更换,进一步降低感染的风险。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责编:吴行 编辑:杨昕昕 朱萌萌 校对:陈聪 朱桓均 孙瑜杰
声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官方微信刊载此文、使用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是出于扩散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不明确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